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拓展了传统教育观念,更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须准确把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深刻内涵。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而显性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教育活动。显性课程更倾向持“知识”课程观,即把课程作为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文化成果;显性教育更倾向持“经验”课程观,即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种学习经验。显性课程是从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的课程知识出发设立的课程,而显性教育是从受教育者获得的经验角度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概括,从知识课程观到经验课程观,意味着课程教学观念的一种拓展。
正因为设置显性课程未必能够达到显性教育的效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这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明确要求: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这种理论性、系统化的思想政治观念,不可能通过渗透在其他课程中来实现,需要采取正面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明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采取间接、隐晦的方式,含糊其辞地进行。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能以任何借口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是要理直气壮地讲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自信和底气。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2.挖掘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关于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一般用“课程思政”来指称。提出“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是希望学校其他课程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就会割裂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与教育的相统一规律,造成学生“知”与“行”割裂;而如果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教育经验与其他课程获得的教育经验不一致,也会造成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进而影响和冲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只有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才能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因此,积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从更为积极主动角度进行隐性教育的构建,也是对其他课程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更高要求和期待。
关于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拓展到课程教学以外的学校教育领域,实现教育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实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教育者提供的显性教育,而忽视其他教育活动、教育途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中的教育因素,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局限于正规课堂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模式,是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关于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融入、嵌入、渗透的具体方法: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三是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必须贯穿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使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四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五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六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是一条线,而是全方位的,解决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提出,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提供了保障。
3.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育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从教育的特殊规律来看,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含糊的。要旗帜鲜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社会主义学校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的课程,在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本质特征。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声势,不能 把教育内容隐含在其他课程之中,也不能以各种借口压缩或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理直气壮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自信和底气,要有信心、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是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要挖掘其他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他课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尽可能避免将消极负面思想观念带入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间接渗透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课程教师来看,要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在教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来看,也要立足本职工作,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问题。隐性课程和隐性教育的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提升到学校教育的全局性工作层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极大拓展。
三是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提升教育艺术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重视显性教育,不关注隐性教育,无法达到显性教育应有的效果;只关注隐性教育,不重视显性教育,会使教育活动丧失其价值导向。只有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这才真正实现教育效果。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处理中,显性教育更具有体现教育目标的性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初衷。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属于显性课程,而是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显性课程,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功能,这才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达到的目标。(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佘双好)